当前位置: 扩散器 >> 扩散器市场 >> 评论11红色头发,就该被网暴吗
正观新闻
对每一起网暴行为,我们都应不放纵、不放过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一夜之间,浙江师范大学届本科毕业生郑灵华,在网络上突然多了许多个“身份”: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经人、妖精、红毛怪……这一切,只因为她染了粉红色的头发,以及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研究生被录取、拿着录取通知书看望病床上的爷爷的照片。
7月23日,郑灵华告诉记者,经过复杂繁琐的维权后,她公证了上千条严重侮辱性的内容,准备起诉网暴者,她“不想放过每一个网络暴力的人”。
人民网:泼脏水、放冷箭是病态现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类社交平台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愈加凸显,网暴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这种向别人泼脏水、放冷箭的行为,是一种病态现象,暴露出偏狭的心理。任由网络抹黑、网络暴力蔓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情绪先行,就容易成为“谣言传声筒”;理性后置,结果就会沦为“网暴扩散器”。要知道,匿名和虚拟不是“张口就来”的理由,道德和法治才是“言由心生”的前提。如果说网络暴力行为是淹没理性、蚕食公序的洪水猛兽,那么网络平台理应成为一道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固堤坝。表达有边界,流量有底线。企业做得越大、平台越活跃,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就越大。
澎湃新闻:别放过“按键”伤人者
打蛇打七寸,治网暴的重点不能忘了无良营销号。此前,饭圈乱象丛生,发财引战的黑手也是同一批人。现如今,造谣牟利的黑手又伸向了网络素人。据郑灵华讲述,某平台上有成批账号盗用她的图片,要么借机兜售专升本课程资料,要么挑动对立、吸粉引流。彻底斩断网暴变现链条,让如附骨之疽的“灰色生意”做不下去,无辜温良的人才能得到守护。网暴易维权难,不应成为困住受害者的障碍。某些网络平台投诉规则设置繁琐,也让反击网暴者的道路愈加崎岖。对此,网络平台应当扛起第一责任,通过“风险提醒”“发文警示”等功能,加强对不当私信和不当评论的整治力度,也可以考虑引入曝光机制,让躲在屏幕后的龌龊无所遁形。
北京日报:社会信任感不该被如此消耗
信息化时代,社交媒体多样,发布几无门槛,确实给了一些自媒体、营销号造谣传谣带节奏的空间。有的移花接木,“开篇一张图,后文全靠编”;有的捕风捉影,不断挑选“靶子”煽风点火。在流量和利益驱使下,造谣扯谎已然被经营成了一门生意。造谣者靠着信息不对称引导舆论“按键”伤人,不但给当事人带来严重困扰,也把网络生态搅得乌烟瘴气,消耗着整个社会的信任感。更大的问题在于,谣言之后往往伴有“网络暴力”。基于本不存在的事实,施以极度恶意的言论,对当事人所造成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红星新闻:必须坚决反对和反击网暴
你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在某个时刻,因为某个不经意间的举动就被莫名其妙网暴了。对于很多人来说,由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又不太可能脱离互联网。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就是坚决反对和反击网暴。网暴常有,勇于起诉网暴者的人其实并不多。这当然不是被网暴者的错,而是在现实中,网暴者往往是一个群体,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隐匿性,维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常常使得一些被网暴者选择忍气吞声。反过来,这又助长了那些网暴者的嚣张气焰和侥幸心理,让他们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只有让越来越多的网暴者尝到法律重锤的滋味,才能在他们心中培养起敬畏心,进而改善网络生态。这是一场战斗,面对网暴,我们都要像郑灵华一样去战斗。
中国青年报:法律要为“不忍气吞声”者撑腰
与之前一些被网暴后不知所措的受害者不同,郑灵华有很强的维权意识,她并没有任由那些诽谤污蔑的言论在网上流传,而是决心走上法庭。据媒体报道,虽然维权之路漫长,但郑灵华已经在搜集网暴者和营销号的侵权内容。此外,还有热心律师表示愿意为她免费代理,以协助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国《民法典》规定,“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未采取必要措施,就因此造成的损害的扩大部分要与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除了网暴者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网络平台的管理者也对治理网暴负有相应责任。要让真相战胜谣言,制止网暴中伤,需要各方共同发力,法律也要及时向受害者伸出援手,从而形成积极的示范效应。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