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器

科技早餐馆428北航学者

发布时间:2022/7/6 23:15:28   

头条

据中国日报消息,日前,LancetDigitalHealth期刊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肺癌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北航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王硕副教授、田捷教授提出了全肺分析人工智能模型,团队研发的全自动人工智能系统(FullyAutomatedArtificialIntelligenceSystem,FAIS),能够在大数据驱动下直接对CT影像进行全自动的分析。FAIS使用了基于肺区引导注意力机制的全肺分析深度学习模型,无需人工辅助和标注图像,对全肺的异常征象进行自动分析,并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型和基因通路信息对模型进行引导训练;最终,可利用CT影像无创地预测出患者是否存在EGFR基因突变,并且可对患者接受EGFR靶向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期进行预测,进而筛选出靶向治疗的获益人群。

在美国TCIA(肿瘤免疫图谱数据库)公开数据集的对比实验表明,FAIS所使用的全肺分析方法比传统的基于肿瘤的分析方法性能提升了11.8%。

国内

1.据光明网消息,4月26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国家药监局临床批件。中国生物将采用随机、双盲、队列研究的形式,在已完成2或3剂新冠疫苗接种的18岁及以上人群中进行序贯免疫临床研究,评价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李泽峰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总结了全球多个中大地震(5.5级以上)的震源时间函数特征,全景式展示了全球地震破裂过程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对地震能量释放模式的认识,对地震早期预警具有启示意义。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3.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明在教授团队受苍蝇“潜水”的仿生学启发,围绕锌空电池空气阴极中多相界面处的氧扩散不足开展了系统研究。团队经过实验测试与理论模拟,结果表明疏水表面设计能够促使空气阴极上形成更多的三相反应界面,促进了氧扩散,使其表现出更高的电催化效率。以疏水化阴极组装出的锌空全电池具有更高的能效和更好的循环耐久性。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4.据中国科学报消息,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国内医药科技企业“联影医疗”联合研发的临床创新“黑科技”——uCT-ART在线自适应放疗技术在肺癌放疗领域率先落地。该技术不仅实现了动态定位,为直击癌症装上了“卫星导航”,而且在采用4DCT的基础上,将完整在线自适应调整放疗计划的用时控制在10分45秒左右,有望助力肿瘤患者得到准确、高效、个性化的放射治疗。

国际

1.据澎湃新闻消息,近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宣布与两家量子公司合作,首次在中性原子(核外电子等于核内质子数的原子)量子计算机上运行量子算法,将推动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该团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可编程门模型(Gatemodel)冷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上,演示量子算法的团队。团队将6个具有长寿命的中性原子纠缠在一起,实现了多达6个量子位的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GHZ)纠缠态的制备。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

2.由德国马克思·普朗克陆地微生物研究所石一鸣博士等人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暗物质”及其生物功能开展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人员首次结合泛基因组和基因簇相似性聚类网络分析对共生细菌进行了系统研究,解决了该微生态环境中两个核心问题:“共生细菌基因组中哪些基因簇负责合成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天然产物”以及“哪些基因簇在种群中高度保守以及哪些是独特的”。从而为今后微生物天然产物发现和筛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NatureChemistry。

3.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报道,英国至少已有人在手上植入了支付芯片,这是英国“未来钱包”公司开发的一种支付业务。公司宣称这种芯片是用与生物体相容的聚合物制成的,拥有在动物体内植入的成功经验作为支持,对人体很安全。这种NFC芯片类似于计算机的硬盘,它能存储和加密数据,还能抵御网络攻击。此外,它不需要电池或充电。

4.日本京都大学SusumuKitagawa团队近日宣布,他们开发了一种对乙炔可调吸附的柔性链状金属有机框架。课题组通过对一系列锌基混合配体链状金属有机框架的配体进行两种不同官能团的修饰,并改变其比例,来控制其气体的吸收和释放压力。这影响了框架的变形能,进而控制了门控行为。该材料具有良好的乙炔存储性能,在K和实用压力范围内(~kpa)可用容量为~90v/v(总体积的77%)。相关论文已发表于《自然-化学》。

浙江

浙江工业大学王建国教授、钟兴教授团队通过多尺度计算揭示臭氧与氧化铅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并且氧化铅与臭氧分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动态活性位”,即氧化铅“晶格氧”和水分子中的“氧”发生交换,并进一步设计开发了少铅及非铅阳极电催化剂。团队从热力学角度揭示电解水产臭氧过程氧中间体在电催化剂表界面O?/O?吸附竞争机制;从动力学角度揭示低压电解臭氧发生器运行过程大电流密度下三维多孔结构调控传质传热机制,解决SPE电解水产臭氧发生器散热问题。目前该团队的低压电解臭氧发生器技术已与浙江某企业完成8万知识产权所有权转让,加速推进无铅低压电解臭氧发生器批量化生产与产业化应用。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1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