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文化玉玦
玉玦是古玉器名,“佩如环而有缺”谓为之玦。根据考古发现,玦饰很可能是起源于东亚的北部,我国发现最早的玉玦出土于距今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其后玦在大陆由北而南徐徐扩散,又由大陆西而东向沿海的岛屿流传。崧泽文化玉琀
鸡心形玉琀墨绿色,扁平,一端椭圆,另一端尖凸,呈鸡心形,中有一园孔,系单面钻成,器表琢磨光滑。“琀,送死口中玉也。”使用口琀的寓意有二:一是古人事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冀以玉石质琀色美的特性来保护尸体不腐化,年青浦崧泽遗址92号墓出土,长4.2厘米。崧泽文化玉环
玉环透闪石一阳起石制,淡绿色有明显的白色沁,截面呈园角方形,由于开片的原因,厚薄略有差异。外缘棱角较明显,内缘较圆润,通体磨光,出土时佩戴于墓主右手手腕,墓主经测定为女性。《尔雅·释器》:“肉(器体)信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但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器体与孔径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而今习惯上将宽边小孔的园状器统称璧,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玉项饰,崧泽文化,宽8厘米,江苏省吴县草鞋山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玉璜,崧泽文化,宽9厘米,吴县草鞋山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璜是崧泽文化晚期出土数量最多的大体量玉器,并且由早期的窄条形,经由“桥形”,而发展成为璜体较宽的半璧形。窄条形璜呈半环形,横截面多规整近圆形;桥形璜器体扁薄,两端宽中间窄,宛似拱桥;半璧形璜的形体尚不规整,左右多不均衡对称,背面常遗留未打磨干净的线锯切割痕迹。玉璜,崧泽文化,长7厘米,上海市青浦县出土,上海市博物馆藏
崧泽文化玉璜
玉璧,崧泽文化,径4厘米,上海市青浦县出土,上海市博物馆藏
玉环,崧泽文化,径5厘米,江苏省草鞋山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在器型发生较大变化的同时,崧泽文化玉器选用的质材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太湖流域对闪石玉(“真玉”)的认识和利用,大致滥觞于崧泽早期,到了崧泽晚期,这种具交织纤维结构的新玉料,开始全面取代传统的玉髓等美石类“假玉”,并成为玉器取料的宠儿,从而奠定了其后良渚文化玉器的选材标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