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器

解读崧泽文化玉器

发布时间:2022/7/12 17:50:36   
北京看皮肤科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78663.html
崧泽文化距今约-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

在崧泽发现的两口多年前的马家家族文化水井,均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丰富,遗有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工艺也较先进,其形制沿用至今。

不少墓地陪葬品质精量大,丰富多彩,这都表示年前的崧泽人生产、生活、文化发展已达到一定阶段。

从上述20世纪50年代末至年,经过上海考古工作者近50年的田野考古工作,上海已建立了人类活动之初至商代末期完整的考古年代序列: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为深化上海考古课题奠定了堅实的年代学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中有三个考古学文化是以上海地名命名的。

崧泽文化早期玉器基本延续了马家浜文化晚期玉器的风格,所见器型仍较单调,以玦、璜为主,但玉钺等突破装饰品范畴的新器形也偶有所见。玉玦中竖直的管状玦已消失,扁平的环状玦除规整的圆形外,还出现了方形、勾形等变体。崧泽文化晚期玉器的出土数量大增,器型除沿续早期的璜、钺、管外,还出现了环、镯、小璧、坠饰、球冠形隧孔珠等新种类,早期流行的玦此时出土数量骤减,淡出视野。

从目前考古发现情况,可以确认崧泽文化时期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妇女在氏族社会中处于受尊重的地位。不仅在发掘的妇女墓葬中,陪葬品比较丰富,而且在口中还含有玉琀,在颈项间佩戴玉璜,在手腕上戴有玉镯等。

崧泽文化玉玦

玉玦是古玉器名,“佩如环而有缺”谓为之玦。根据考古发现,玦饰很可能是起源于东亚的北部,我国发现最早的玉玦出土于距今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其后玦在大陆由北而南徐徐扩散,又由大陆西而东向沿海的岛屿流传。

崧泽文化玉琀

鸡心形玉琀墨绿色,扁平,一端椭圆,另一端尖凸,呈鸡心形,中有一园孔,系单面钻成,器表琢磨光滑。“琀,送死口中玉也。”使用口琀的寓意有二:一是古人事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冀以玉石质琀色美的特性来保护尸体不腐化,年青浦崧泽遗址92号墓出土,长4.2厘米。

崧泽文化玉环

玉环透闪石一阳起石制,淡绿色有明显的白色沁,截面呈园角方形,由于开片的原因,厚薄略有差异。外缘棱角较明显,内缘较圆润,通体磨光,出土时佩戴于墓主右手手腕,墓主经测定为女性。《尔雅·释器》:“肉(器体)信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但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器体与孔径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而今习惯上将宽边小孔的园状器统称璧,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

玉项饰,崧泽文化,宽8厘米,江苏省吴县草鞋山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玉璜,崧泽文化,宽9厘米,吴县草鞋山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璜是崧泽文化晚期出土数量最多的大体量玉器,并且由早期的窄条形,经由“桥形”,而发展成为璜体较宽的半璧形。窄条形璜呈半环形,横截面多规整近圆形;桥形璜器体扁薄,两端宽中间窄,宛似拱桥;半璧形璜的形体尚不规整,左右多不均衡对称,背面常遗留未打磨干净的线锯切割痕迹。

玉璜,崧泽文化,长7厘米,上海市青浦县出土,上海市博物馆藏

崧泽文化玉璜

玉璧,崧泽文化,径4厘米,上海市青浦县出土,上海市博物馆藏

玉环,崧泽文化,径5厘米,江苏省草鞋山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在器型发生较大变化的同时,崧泽文化玉器选用的质材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太湖流域对闪石玉(“真玉”)的认识和利用,大致滥觞于崧泽早期,到了崧泽晚期,这种具交织纤维结构的新玉料,开始全面取代传统的玉髓等美石类“假玉”,并成为玉器取料的宠儿,从而奠定了其后良渚文化玉器的选材标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99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